与好友谈论李鸿章的是是非非

2017年4月5日13:36:28历史解密1,480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 友:谈洋务运动离不开李鸿章,可他至今仍是众说纷纭的人物。真想听你吹一吹。袁:的确,李鸿章后半生的历史就是洋务运动兴起和衰败的缩影。

友:没有想到有这么多重要历史人物会提出这样的建议。

袁:这确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我想,这同文化背景不无关系。

他们通常是当时对中西文化和国内外局势有较深了解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敏锐地感受到了国家正岌岌可危,往往也因而提出一些偏颇的建议。与此同时,他们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特定意义上说,都是处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型人物。

因此,有几个引人注目的特征:一是还没有确立完整的现代主权观念。在魏源的脑子里恐怕还没有领海的概念,所以他才从文化的角度视舟山为"化外"。新疆在曾、李心目中也有化外之感。二是华夏观念仍程度不等和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现代观念仍若明若暗甚至全未确立。

他们最关心的是"本部十八省",也就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地带,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出让或出租边远地带的意念便出现了。三是知识不足。他们往往只看到边疆的荒凉,不了解那是中华各民族后代子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地。顺便要说明一下,这些是就除孙中山以外的19世纪历史人物而言。孙中山的情况比较复杂,又是政治上很敏感的人物,不宜涉及太多。再扯得远一点,把海防与塞防的分歧判定为爱国同卖国之争,也与文化背景有关。在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的历史上,以言贾祸的记录不绝如缕。这是思想文化上以圣人的言论或经典为是非标准,政治上缺少民主和法治的必然产物。李鸿章堂堂正正给朝廷上奏章筹划如何富国强兵,怎么也不会想到百年后还会因此背上"卖国"、"投降"的黑锅。这些朋友对现实生活中乱扣帽子的歪风谅必深恶痛绝,有的还可能身受其害,在评述历史时却情不自禁也来这么一手,真令人不能不掩卷沉思!历史的真实总比戏台上的红白脸谱复杂和丰富,神化和鬼化历史人物终将戕害民族生机!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